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博亚百万美金大奖是真的吗 > 新闻动态 >
胸背部肌筋膜炎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临床常见疾病, 多发生于背部骨骼肌无菌性炎症,导致胸背部疼痛,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,近年呈年轻化趋势,为患者的工作、学习及生活带来不良影响。
图片
病因:从刺激到慢性伤痛胸背部这片区域的肌筋膜疼痛,常常是身体对某些“不良信号”的连锁反应。当外界的不良因素——比如刺骨的寒风侵袭、身体过度劳累、意外遭受外伤,或者睡眠姿势长时间别扭——反复刺激或突然作用于胸背部时,就会导致这里的肌肉、韧带以及包裹关节的关节囊受伤。
这种损伤可能是急性的(比如突然扭伤拉伤),也可能是日积月累的劳损。无论哪种形式,身体内部的警报系统都会被触发:
组织“抗议”:受损的肌筋膜里,纤维结缔组织会像被“激怒”一样发生水肿(局部肿胀),细小的血管也会痉挛收缩(血流不畅),肌肉纤维本身也会不自觉地收缩绷紧。
疼痛物质“泛滥”:上述变化会促使局部大量生成引发疼痛的炎症因子和化学物质(如P物质、缓激肽等)。
痛觉“警报”拉响:这些致痛物质如同刺激物,直接作用于肌筋膜里敏感的痛觉感受器(伤害感受器),将“疼痛”信号紧急传递给大脑。
粘连“埋雷”:持续的炎症和修复过程如果不顺畅,受损组织间可能会形成粘连(类似内部结痂),进一步限制活动并埋下隐患。
关键转折点: 如果在急性疼痛发作的早期阶段,没有进行及时且有效的干预和治疗,这种本可恢复的损伤就可能悄然转变为迁延不愈的慢性疼痛,治疗起来会更加棘手。
三.主要症状有明显的诱因,包括局部或临近部位的损伤或慢性劳损病史,女性发病多于男性。主要表现为胸背部慢性持续性酸胀痛或钝痛,疼痛呈紧束感或重物压迫感。麻木感,疼痛晨起加重,活动后减轻,过度活动又加重。可因局部受凉或全身疲劳、天气变冷等诱发疼痛或加重疼痛,遇热可减轻。重者可睡眠中痛醒,有时出现弹响。疼痛有时和情绪紧张有关。
图片
四.局部体征
激痛点: 最先于1942年由Travell提出,为受累肌肉上的一点或多点过度应激点,多位于运动神经终板区,对其进行触诊时疼痛最剧烈且可引发牵涉痛,分为活跃性激痛点 (Active Trigger Point)和隐性激痛点 (Latent Trigger Point),其中活跃性激痛点可出现自发性疼痛,隐性激痛点则在受压下才会引起疼痛。活跃性激痛点,特别是肌肉中的痛性结节,可引起局部疼痛并放散至其他部位,一般不按神经节段分布。
图片
背肌劳损的“高发地带”与病灶特征
背肌劳损虽可发生在背部多处,但临床观察发现,它更“偏爱”某些特定区域,并呈现出一定的常见性排序:
斜方肌下胸段纤维: 尤其是指向肩胛骨内侧缘、连接第12胸椎棘突附近的斜行肌纤维(左侧更为多见)。
左肩胛骨内侧缘区域: 此处的胸髂肋肌及其覆盖的筋膜是另一个高发点。
菱形肌群: 包括大、小菱形肌。
脊柱旁深层肌肉: 如胸段的棘肌和胸最长肌。
病灶的“真面目”:形态与触感
这些劳损点在肌肉或筋膜组织中形成的病灶,其形态并非单一,往往与原组织的结构特点紧密相关。触诊时(医生用手按压检查),它们可能呈现为:
颗粒状: 像皮下的小硬结或米粒。
条索状: 如同紧绷的橡皮筋或细绳。
块状: 范围稍大的硬结区域。
触诊时的关键信号:医患“同步感”与疼痛反应变化
医生在触摸这些病灶时,有两个极具诊断价值的特征:
同步感知: 当医生手指按压到病灶点时,患者通常会立刻感受到与医生触感位置完全一致的疼痛或酸胀感,这种“指哪痛哪”的同步性非常明显。
疼痛反应的双重性:
敏感期: 在病情活跃或急性期,患者对病灶按压异常敏感,痛感强烈。
麻痹期: 在慢性或迁延期,患者对相同按压的痛觉反应可能变得迟钝甚至缺失。
治疗意义: 一个积极的信号是,处于“麻痹期”的患者,经过有效治疗后,如果病灶区域的敏感度重新提高(即按压时痛感变得清晰),这往往是病情开始好转的重要指征之一。
五、辅助检查:探寻劳损的“踪迹”
目前,常规的血液化验(实验室检查)或X光、CT、MRI等影像学检查,尚无法直接“看到”或“证实”肌筋膜劳损特有的“肌紧张带”或“触发点(激痛点)”的客观存在。诊断主要依靠医生的详细问诊和精准的体格检查(特别是触诊)。不过,一些新兴技术正展现出潜力,有望在未来提供更客观的辅助信息:
针刺肌电图: 将连接肌电图仪的细针缓慢刺入可疑的劳损区域。当针尖接近活跃的触发点时,仪器可能捕捉到一种特殊的电信号(称为运动单元动作电位,MUAPs),其形态类似微小的肌肉抽搐(肌束震颤)。这可以间接提示触发点的位置。
磁共振弹性成像 (MRE): 这项技术利用特殊的MRI扫描来“感受”组织的软硬度。初步研究表明,肌筋膜劳损形成的“紧张带”,其硬度可能比周围正常的肌肉组织高出约50%。MRE有望无创地量化这种硬度变化。
多普勒弹性超声成像: 结合了超声成像和弹性评估技术的新进展。它能实时显示肌肉和筋膜的结构,同时评估其软硬程度。随着技术成熟,它在诊断肌筋膜劳损方面可能具有良好前景。
红外热像图: 通过检测体表温度分布来成像(像一幅“热力地图”)。急性炎症或损伤通常表现为局部温度升高,而长期慢性劳损区域有时可能温度降低。虽然研究发现胸背肌筋膜炎患者左右两侧温差可能比正常人大,但这项技术在常规临床诊断中价值有限,通常不作为主要依据。
六、治疗:缓解疼痛,恢复功能
治疗背肌劳损(肌筋膜炎)的核心目标是:松解紧张的肌肉筋膜、消除炎症、缓解疼痛、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功能。 治疗方法多样,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或组合使用
常用治疗方法:
保守疗法 (首选):
外用药物: 消炎止痛的膏药、药膏或搽剂(揉擦)。
口服药物: 在医生指导下,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止痛消炎。根据中医辨证,也可能使用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络的中药。
专业手法: 推拿按摩、筋膜松解术等,由专业治疗师操作,直接松解粘连、缓解肌肉痉挛。
理疗设备: 如超声波、干扰电、冲击波等,有助于消炎、止痛、促进组织修复。
针对顽固病灶的介入治疗:
针刺疗法(针法): 不仅仅是普通针灸,更强调精准刺入触发点或紧张带内部进行松解(常称为“干针”或“触发点针刺”),有时还会配合注射少量局麻药或生理盐水(“湿针”)。
肌肉松解术: 这是临床常用(上海市东方医院)的一种针对性更强的微创技术。通常在明确痛点后,使用特殊针具(如针刀、刃针)刺入病变的筋膜或肌肉紧张带、粘连处,进行精准的切割、剥离和松解操作,以解除卡压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、促进修复。该操作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。
治疗目标: 不仅仅是止痛,更重要的是打破疼痛-痉挛-炎症的恶性循环,恢复肌肉筋膜的弹性和功能,并通过科学的锻炼和姿势调整预防复发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